本周通信行业迎来2025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2025)这一盛会,5G-A仍是运营商、中兴通讯(000063.SZ)、华为等头部厂商口中的高频词。据财联社记者观察,围绕今年以来颇为火热的AI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场景,各厂商给出了5G-A方案,在连接升级方面为AI时代构筑“神经中枢”。
财联社记者采访获悉,新兴领域的发展倒逼着通信网络能力的演进。5G-A不仅是通信网络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运营商战略重心的一次深度转移,或助力运营商由“管道提供者”转型为“数字使能者”。
5G-A满足智能体、具身智能网络需求
“AI智能体的多模态任务执行、人形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等典型场景,往往需要网络同时具备高上行、大带宽、低时延和高稳定性,这对现有5G网络已构成瓶颈。5G-A的技术特性恰好能满足这些复杂任务的通信与算力协同需求,使得智能体能够在云端快速思考,终端灵活行动。”沙利文行业分析师宋安琦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智能体方面,中兴通讯于MWC上海2025期间推出了5G-A AgentGuard解决方案。
据悉,推出这一方案主要原因在于,AI Agent需要将语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信息上传到云端进行实时思考和任务规划,并在终端侧完成动作快速执行,要求通信网络必须同时具备大上行带宽和低时延能力。该方案旨在通过智能识别和智能保障技术构建更具确定性的移动通信网络,推动更丰富的AI应用场景落地。
中兴通讯方面告诉财联社记者,AgentGuard在数字助理订餐等业务场景的连接确定性能力显著提升,上行速率可提升20%以上、业务执行时长降低超过20%。
此外,华为亦将5G-A与AI融合,通过数字孪生站点和基于无线智能体的数字人团队,构建了工作流智能体协同体系。
“无论未来AI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如何变化,高效基础设施、高效算法以及应用落地依然是主旋律。”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这样表示。具体在网络层面,“我们正推动AI从辅助的Copilot,进化为自主决策的Agent,以此重塑网络运营与服务模式,开启智能网络应用的新业态。”
这一趋势已成为了业内共识。宋安琦认为,随着AI大模型、智能制造、城市低空交通等场景不断深化落地,网络不再是附属设施,而逐步成为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必须具备可预测、可保障的服务能力。
华为方面站在技术发展角度分析,5G-A网络需要从传统的“连接管道”向“体验引擎”跃迁,以满足未来海量智能体的实时交互需求。据相关预测,2030年全球移动智能体的活跃数量将达到60亿,将对网络架构和运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移动AI时代,Agent为中心的交互方式对上行的需求超过下行,这需要持续提升5G-A的上行能力;Agent实现多个设备互联、服务跨端流转,芯片、模组、终端厂商需要紧密协同推动各类终端支持5G-A能力。”华为常务董事汪涛在MWC上海2025期间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