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电影《恶意》首映礼上,导演陈思诚面对镜头掷地有声:“说李庚希是‘京圈公主’‘资源咖’,都是扯淡的!”这场回应如同一枚石子投入舆论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从李庚希15岁被徐静蕾发掘时的争议,到如今金鸡影后提名者的光环,这场持续数年的标签之争,终于在导演的坦率发声中显露出娱乐圈资源与实力博弈的深层逻辑。
李庚希的履历自带话题性:父亲是画家,母亲与汪小菲母亲张兰是闺蜜,15岁被徐静蕾签入公司,首部作品即担任《同学两亿岁》女主角。这些信息被简化为“京圈资源”的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成“京圈公主”的传说。网友热衷于用“人脉图谱”解构她的成功:徐静蕾的提携、张兰的干女儿身份、汪小菲婚礼的曝光……这些碎片被拼凑成“资本铺路”的完整叙事。
但真相往往藏在标签之外。李庚希在《小欢喜》中饰演的乔英子,用一场崩溃大哭征服观众;在《漫长的季节》里,她将沈墨的隐忍与爆发演绎得层次分明;2024年凭借《我们一起摇太阳》提名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时,评委给出的评语是“用生活化的表演打破青春片窠臼”。这些角色背后,是她每年两部作品的稳定输出,是凌晨三点研读剧本的坚持,更是为贴近角色体验抑郁症患者生活的勇气。
作为《恶意》的监制兼编剧,陈思诚的回应更具行业洞察力。他直言:“没有那么多阴谋论,没有被资本控制,我们就是一帮爱电影、为理想努力的人。”这句话撕开了娱乐圈“资源至上”论的伪装。事实上,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误杀》系列,陈思诚的作品始终以类型化创新和叙事精度取胜,其团队更以“剧本打磨期长达两年”著称。
这种创作态度与李庚希的成长轨迹形成呼应。在《恶意》中,李庚希饰演的记者叶攀从追求真相到陷入舆论漩涡,角色复杂性对演员提出极高要求。陈思诚选择她,正是看中其“能驾驭多层次表演”的特质。这种基于专业判断的选角逻辑,与“资源置换”的阴谋论形成鲜明对比。
李庚希的遭遇并非孤例。周冬雨出道时被质疑“靠张艺谋关系”,却用《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证明演技;赵丽颖从龙套到视后的逆袭,打破了“非科班无出路”的偏见;张小斐在《你好,李焕英》爆红前,经历了十年小品舞台的沉淀。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真相: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标签或许能带来短期关注,但唯有实力才能构筑长期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十作品中,主演平均年龄32岁,其中70%为非流量演员。这印证了陈思诚的观点:“观众最终会为好内容买单。”当《恶意》将镜头对准网络暴力时,主创团队的选择本身就在传递价值观——比起制造话题,他们更愿意用作品探讨真相。
陈思诚的“扯淡”宣言,本质上是行业对网络暴力的反击。当“京圈公主”的调侃演变为对演员家庭的过度窥探,当“资源咖”的指责掩盖了专业能力的讨论,娱乐圈的舆论场已陷入恶性循环。这种环境下,李庚希选择用作品说话:2025年她有四部电影、两部电视剧待映,角色跨度从悬疑片到文艺片,用“剧抛式演技”打破类型桎梏。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当陈思诚在首映礼上引用这句话时,他不仅是在鼓励团队,更是在呼吁行业回归初心——用创作代替炒作,用实力粉碎标签。这场关于“京圈公主”的争论,终将随着《恶意》的上映成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