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作为一部聚焦扫黑除恶、司法公正的现实题材剧,开播前因 “张译复出首作”“全员老戏骨” 等标签备受期待。然而首播后口碑迅速分化,观众对剧情逻辑与角色深度的讨论尚存争议,但矛头最尖锐的批评直指两位演员的表演 —— 张译的 “程式化挣扎” 与任重的 “突兀反派” 成为剧中难以忽视的短板,甚至被观众吐槽 “看戏如坐牢”。这场 “演技翻车” 背后,究竟是演员能力不足,还是角色与演员的错位造就了灾难?


从《重生之门》到《狂飙》,张译近年塑造的警察、检察官形象始终带有 “蜷缩式” 肢体语言和欲言又止的神态。

此次饰演的检察官洪亮本应是刚直不阿的司法先锋,但其佝背低头、眼神闪烁的表演,却让观众调侃 “演被告比演公诉人更贴脸”。与《人民的名义》中陆毅饰演的侯亮平相比,张译缺乏检察官应有的锐利气场;

面对雷佳音在《第二十条》中兼具市井感与专业度的表演,其 “苦大仇深” 的单一情绪更显苍白。这种将 “隐忍” 等同于 “窝囊” 的诠释方式,让角色在智斗黑恶势力时显得底气不足,削弱了剧情的说服力。

如果说张译的表演尚可归因于路径依赖,任重饰演的黑商王彧则暴露了演员转型的致命短板。当镜头对准他手持老虎钳施暴的 “名场面” 时,方言台词的生硬、狰狞表情的夸张与节奏失控的肢体动作,让原本暗黑压抑的暴力场景沦为滑稽戏。

对比《狂飙》中张颂文用眼神流转与微表情构建的高启强,任重的表演停留在 “五官乱飞” 的浅层恶人刻画。

更致命的是,其过于 “憨厚” 的外形与角色阴狠狡诈的设定严重割裂,即便剧本赋予其复杂动机,观众仍难以相信这是一个能布局扳倒黑老大的幕后操盘手。
两位演员的争议背后,折射出影视行业更深刻的选 角困境。张译的表演模式在《鸡毛飞上天》《悬崖之上》等作品中曾大放异彩,但将其强行套用于检察官这类需要外放张力的角色,便如同让梁朝伟演教父 —— 再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弥补气质错位。而任重的案例则暴露了中生代演员转型的阵痛:当市场不再满足于其擅长的 “好好先生” 戏路,缺乏系统表演训练与角色适配洞察的硬转型,注定水土不服。正如网友犀利点评:“不是所有演员都能像王砚辉一样,穿个汗衫都能让观众隔着屏幕发抖。”
